模板3.23(2023夏季更新)的前言
我们都知道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是: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(气候、地形、水文、生物、土壤)之间相互联系、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,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。某一要素的破坏,常常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,导致原有的生态过程失衡或中断,即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。
随着人类文明从漫长的历史阶段不断前进,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变得更加紧密,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的影响愈发显著,日益剧烈。各种自然地理过程,无论是山脉、河流的形成,还是气候、生态的演变,都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产生了深刻的变化。如果我们还在用纯自然的眼光审视自然地理过程的变化,已然显得有些狭隘。
人类的各项活动始终深深地扎根在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环境里,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厚禀赋成为了我们活动的基础和坚实后盾。在诸多人文地理要素中,自然环境始终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。在人类对于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持续推进中,人们的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彼此相互作用,如同搭档一般共同演绎、塑造着我们目前居住的这颗星球的面貌。这些年,无论是已经日益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,还是目前已经成为热点并仍在持续被讨论的碳排放治理,都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具体体现,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生动结果。
为此,我们提出了“大地理整体性”的说法,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进行扩展。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要素与人文地理中的各种要素相互碰撞,不仅在多个层面上持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,而且二者之间也是典型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。
在针对区域的分析中,自然和人文缺一不少。这也恰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联系观和发展观。自然和人文是相互影响的,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一点。人类活动的影响,有经济、社会、生态三个维度,三者相互影响。我们经常提核心素养里的“综合思维”“人地协调”,和“大地理整体性”也是有相同之处的。
这个思维会贯穿全书,大家在阅读、学习和做题的时候也要细细体察人与自然的关系。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答案的缺漏,也能让我们以一个更全面的视角认识这颗星球。
Views: 93